端午节,这个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节日,总与粽子紧密相连。粽子,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,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,更是家人团聚、友情共享的美好象征。
每当端午节临近,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,准备包粽子的材料。粽叶、糯米、红枣、豆沙、咸蛋黄、五花肉……这些食材在巧手的摆弄下,变成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粽子。蒸煮之后,粽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,让人垂涎欲滴。
尽管如此,在选购及日常食用粽子时,仍需掌握一定的技巧。这些既往曾踩过的坑,你知道几个?
误区:粽子是一种主食,可以当作早餐摄入。
真相:这是既往刻在许多人骨子里的认知,普遍认为:我们国家许多地方早上摄入的早餐也以主食为主。既然粽子也是主食,也可以作为早餐摄入。
对于晨醒之人,我们不建议其摄入过于油腻或粘稠的早餐食品。这主要是因为,在空腹状态下,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作为早餐,有助于减轻胃肠道的消化负担。特别是对于患有胃病的群体来说,选择这样的早餐更为适宜。
其次,糯米在胃部的滞留时间较长,易刺激胃酸分泌,从而可能诱发慢性胃炎、食道炎等疾病的复发。对于胃部不适的人群,建议选择白米粽作为食用选择,避免摄入过多糖分,食用时应充分咀嚼后再咽下,对于油腻的肉粽则应尽量避免食用。
误区:夜宵选择粽子,尤其是睡前
真相:吃夜宵并非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。在睡前摄入食物,无疑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,不利于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。此外,夜间人体的代谢率相对较低,食物摄入后吸收速度减缓,热量难以有效消耗,容易导致脂肪堆积,进而增加体重,引发肥胖问题。
而粽子粘度高、不易消化,缺乏纤维质,含过多脂肪、盐、糖,对机体的代谢指标有直接的影响。因此睡前2小时不建议摄入食物,包括粽子。
误区:粽子是主食,可以当作正餐来使用
真相:鉴于粽子主要由糯米制成,其粘度较高,难以被人体充分消化。因此,食用粽子会对胃肠道造成较大的负担,特别是对于那些已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而言,更应慎重对待。建议在正餐时偶尔适量食用粽子,以避免对胃肠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
实际上,医学教材并未对此作出明文规定,因为粽子的种类和大小各异,且每个人的体质也各不相同。然而,为了维护健康,建议每日摄入粽子的数量不宜超过三个正常大小的粽子,特别是肉粽或含有猪油的粽子,应避免一次性过量食用。对于老年人和儿童,更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摄入量。
因此对于粽子是否可以当作正餐,笔者是不建议的,建议以尝试体验或少量品尝的方式来满足需求。
误区:有冰箱冷藏,不怕粽子坏,何时吃都可以
真相:冰箱采用低温冷藏技术,实为有效防止食物腐坏的重要措施。但市面上不同的粽子采用的工艺不同,日常保存的方式、食用的时间长短均不同。
散装粽子在常温下存放时间不宜超过两天,而真空包装的粽子则最长可保存至九个月之久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粽子的保存时间与营养损失概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,即保存时间越长,营养成分流失越多。
因此,对于购买的新鲜粽子,最佳食用时机为立即食用。若无法立即食用完毕,建议将粽子存放于冷冻柜内速冻保存,以避免变质。食用前需重新蒸透或用微波炉化冻。此外,在存放时,建议将粽子分成小包装,以一次食用量为宜,并使用塑料袋密封严实,与生食品如肉类等分开存放,以防交叉污染。对于未拆封的真空包装粽子,常温保存即可,冷藏效果更佳,但在高温天气下,需特别注意避免阳光直射,以确保存放质量。
尤其是海南、广东省等这样接近赤道的省份,常年温度高,食物易腐烂,更应该重视及早食用。
误区:在某些地区,粽子口味偏向于咸味,食用完毕后,搭配冷饮以缓解口渴之感
真相:在摄入粽子后,若配以冷饮,将导致粽子在胃内凝固,从而减缓消化进程,进一步加剧胃肠道的消化负担。其次有胃肠道疾病的群体,也不推荐摄入冷饮。
误区:使用粽子搭配各种大鱼大肉
真相:对于消化能力较弱的人群,若将粽子与肥腻的配料如肥肉、蛋黄等混合食用,可能会引发不适感。而对于另一部分人群,这样的搭配则容易导致上火症状。因此,建议消化不良者在享用粽子时,应选择口感清爽的小枣粽子,并避免搭配过于油腻的菜品。对于易上火者而言,不宜食用易引发身体发热的牛羊肉类、油炸食品及过于辛辣的菜肴。相对而言,蔬菜、豆制品以及清淡的鱼类是更为适宜的选择。
小贴士:
在日常挑选粽子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1.看看粽子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,别买变质粽子。
2.小心粽子的质量,一定要买商场、餐饮企业、超市的正规粽子。
3.注意观察粽子的外包装,买安全、卫生的粽子。
4.粽叶蒸后放置一段时间颜色发暗是正常的,不要选那种皮色鲜绿甚至蓝绿的粽子,因为很可能是经过硫酸铜处理的粽叶,安全性没有保障。
5.小心粽子的口味变化,如果尝到粽子馅有点酸、有点发苦、口味不正,不要再食用。